2021年

博士論文獎:

呂銘崴(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楊得煜(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博士論文題目:
顧憲成、高攀龍的思想型態:從二子對陽明學與朱子學的詮釋與反省說起

圓測是否為玄奘門下歧出?—以「種性問題」與「本覺思想」為核心


得獎簡評:
顧憲成、高攀龍的思想型態:從二子對陽明學與朱子學的詮釋與反省說起
  呂銘崴君的博士論文《顧憲成、高攀龍的思想型態:從二子對陽明學與朱子學的詮釋與反省說起》,乃針對兩位晚明主盟東林書院儒者顧憲成與高攀龍之義理詮釋分析與思想型態歸屬做出衡定。過往對於顧、高二子思想型態的爭論由來已久,或認為是晚明朱子學的復興者、或認為是陽明學的修正者,又或是會通朱子與陽明思想的理論調和者,研究成果的分歧,凸顯了其思想的複雜性。本論文首先指陳了上述分歧看法的可能原因,再就顧、高關於「無善無惡」與「良知」等王學的重要概念論辯,來推演顧、高思想與陽明及其後學間的差異,並且凸顯兩造各自不同的體系與核心關懷;最後聚焦於顧憲成與高攀龍的心性架構上,以心性論為重點進行分析。結論指出,顧憲成與高攀龍的思想取徑,基本上是立基於朱子學的立場,來回應陽明學之問題,可視為程朱學主理形態之思路,相當具備說服力。   
  本文主題明確、分析方法精當可行。由於顧憲成、高攀龍的思想史位置在於朱子與陽明之後,又是東林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同時代的學者、哲學問題有諸多牽涉,此思想型態的討論不僅關係著我們對顧、高義理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是對於晚明思想史中朱子學與陽明學的發展樣貌的一種考察。通過這一型態衡定的工作,亦有助於我們透過比較的方法,去彰顯朱、王兩大型態的思想核心價值,與其在不同時代背景中所面對的理解與挑戰。
  本文分析論證能力佳、證成有據,文字表述流暢精鍊,能就義理層面清楚呈現顧、高有別於良知學之處。並透過議題式的討論,針對顧、高二子有關心與性的論述給予直接的檢視,而給予兩人的心性觀點與其內涵做出說明與反省。並進一步以心性論的設計為基礎,討論二子在格物工夫中將遭逢的理論問題,以及由此問題所引發的實踐動力思考,呈現了一定的學術價值與創見。論文引發吾人關注「南宋朱學」到「晚明朱學」的遞變面貌,有待進一步拓展,也是價值之所在。


圓測是否為玄奘門下歧出?—以「種性問題」與「本覺思想」為核心
  楊得煜君的博士論文《圓測是否為玄奘門下歧出?—以「種性問題」與「本覺思想」為核心》,考察唐代新羅僧人圓測(613-696)在唯識學上的形象,乃透過在漢傳佛教引起極大爭議的「種姓問題」為主軸,探討圓測的立場究竟是否違背其師玄奘(602-664)捍衛的「一闡提不能成佛」立場。指出圓測在所著《解深密經疏》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中,對於「種姓問題」與「本覺思想」二議題,並未偏離玄奘唯識思想;其對「本覺」的詮釋接近真諦「阿摩羅識」,但跟華嚴宗法藏、澄觀解釋下的「本覺」不同。作者說理清晰,論證嚴謹,對於梵文原典及日文文獻均能運用,顯示出相當大的學術潛力。 
  在議題原創性與學術貢獻上,本論文就「種性思想」與「本覺思想」之涉及中國佛教思想史重要核心概念,做了十分細緻的梳理,包含檢視了圓測《解深密經疏》中對於《法華經》的一乘思想的理解,並特就「密意說」的意義來解析所謂的「佛性」,這是一個較為突出的研究進路;而在「本覺思想」上,則對於真諦與法相宗的重要思想以及相關爭議,包括阿摩羅識、真如、法身、智如關係等問題都能提出自己的推論與見解,具有一定的新意與參考價值。
 在結構及文獻運用上,能夠準確引證梵文原典及日文文獻,在先行研究的回顧與評述、研究方法與步驟、各章概要簡介等論述都顯現具備現代學術訓練,資料豐富,論證的嚴謹度也足堪稱許,對於幫助學界釐清圓測之思想與玄奘思想體系的連結與關係,具備一定的學術貢獻。